印尼是回教為主的國家,但是峇里是以印度教為主的。
所以一般路邊攤是沒有牛肉賣的,都是以雞(Ayam)或豬(Babi)作主菜。
第一餐,司機大哥完全漠視我們想吃地道食物的要求,帶了我們去了一家沒有人的遊客餐廳。
這個是印度咖哩羊肉,配香料飯和薄餅,羊肉被煮得糜爛,汁倒是挺香的,不過就真的不是峇里風味。
印尼式炒雜菜,用上新鮮指天椒,有點辣和甜,感覺還好。
右邊的是媽媽要吃的凱撒沙拉,左邊的是雞湯面 (Soto Ayam),湯底有著濃烈的香辛料和咖哩油,面則是粉絲。
印尼炒面(Mie Goreng),甜辣的炒面配上印尼蝦片和醃菜。
相信印菜中最為人熟悉的一定是炒飯(Nasi Goreng)。
基本上,所有的餐廳都會有這個名物了。
但是,印尼口味是偏甜和辣,不吃辣的朋友緊記在下單時要提出少辣的要求!
不然,屁股都開花。
在路邊看到的沙爹豆腐配米糕 (Sate Tahu Goreng),才RP5000 (HKD$3.5),很辣很甜,不太習慣米糕的感覺。
就是把煮爛的飯用蕉葉壓實成糕狀,完全沒調味,就算沾沙爹吃也是淡巴巴的呀,不喜歡。
好好的飯為什麼要這樣弄呢?
原來是因為印尼人習慣用手吃的關係,一團團的比較好處理吧,所以就衍生這樣的飯。
烤豬(Babiguiling)
當地的名菜要數烤豬(Babiguiling),在我嘮叨司機一萬次以後,他終於肯帶我去地道的餐廳見識了。
Babi是豬的意思,而guiling就是燒烤滾動時發出的聲音,加起了就是烤豬啦。生活條件限制,他們非常珍惜豬的每一個部分,所以從頭到尾都是會吃的。
這一堆就是烤豬,有豬皮,有豬耳朵,豬腩,豬肉等等。面上一串的是炭烤豬肉串(唯一好吃的東西),其實豬肉全都是用大量的香茅和辣椒煮出來的,煮得很乾很乾,味道也是一模一樣的。
這個是套餐的豬肉湯,比較好喝。
總結:這個麻,吃一次夠了,可能會有比較好的餐廳,但是我還是體驗到當地人的生活。
p.s. 司機跟餐廳老闆互通了,我們一個套餐收了我們HKD$35,試問本地人怎麼可能負擔的起呢?
一開始,我是有見到他倆站一旁說話,本以為是幫我們點餐。
現回想,大概是商討提成的事吧。
水果篇
印尼本土的椰子水,他們的椰子偏酸,所以一般會像Mocktail般混著青檸檬和糖醬去喝。
跟泰國的比差太遠了吧。
這是蛇皮果,肉是白的酸得很,皮很脆但是不能吃。
本土的熱情果,很有果香但是就是非常酸!
這個東東我在澳洲好像有見過,叫什麼呢?我不知道!
開架式的椰糖和炸木薯片,秤重賣的,好吃的朋友可以買點回家做菜。
Summary: 印尼的食物主打辣和甜,大量香茅,少肉多澱粉,煮法沒有太大的變化,主要是用甜豉油和蒜泥辣醬調味。怕上火的朋友緊記要多帶一點下火的東西,是次我們帶了同仁堂的牛黃解毒片和清熱酷沖剩,不然恐怕回到香港就是一臉痘啦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